5種方法快速模仿寫一篇文章
干什么事都是這樣:“姿勢”對了,越做越順。否則,事倍功半。模仿也不例外。模仿有學、思、踐、悟4個動作,也有鸚鵡學舌、方枘圓鑿、盲人摸象、買櫝還珠、東施效顰、邯鄲學步6個誤區(qū),如果把握不準,會誤入歧途。今天,我要說,一篇文章即一個多維系統(tǒng),學習借鑒好的文章,應該立體性把握,圍繞主題、風格、方法、結構、觀點等要素多向度模仿,借“題”發(fā)揮、借“風”使船、借“石”攻玉、借“瓶”裝酒、借“辭”表意。
下面,就讓我們一看究竟。
一、借題發(fā)揮:模仿情景主題
所謂借題發(fā)揮,就是通過移花接木的手法,把他人作品中的“情節(jié)”“情景”移用到自己作品中,產(chǎn)生“老樹發(fā)新芽”之效。借題發(fā)揮,分為借“情景”和借“情節(jié)”兩種:
1.借鑒特定“情景”
請看李清照《臨江仙·庭院深深深幾許》:
庭院深深深幾許?云窗霧閣常扃。柳梢梅萼漸分明。春歸秣陵樹,人老建康城。感月吟風多少事,如今老去無成。誰憐憔悴更凋零。試燈無意思,踏雪沒心情。
你讀到第一句,肯定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。
沒錯,歐陽修也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詞《蝶戀花》:
庭院深深深幾許,楊柳堆煙,簾幕無重數(shù)。玉勒雕鞍游冶處,樓高不見章臺路。雨橫風狂三月暮,門掩黃昏,無計留春住。淚眼問花花不語,亂紅飛過秋千去。
兩相對比,你就會發(fā)現(xiàn)李清照詞里的模仿痕跡了。事實上,李清照也坦承這一點。她在《臨江仙》詞序里寫道:“歐陽公作《蝶戀花》,有‘深深深幾許’之句,予酷愛之。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(shù)闕,其聲即舊《臨江仙》也?!边@種模仿是對“深深庭院”意境的模仿。
再看秦觀《畫堂春·春情》:
東風吹柳日初長,雨余芳草斜陽。杏花零落燕泥香,睡損紅妝。寶篆煙銷龍鳳,畫屏云鎖瀟湘。夜寒微透薄羅裳,無限思量。
湊巧的是,溫庭筠有首《菩薩蠻·南園滿地堆輕絮》:
南園滿地堆輕絮,愁聞一霎清明雨。雨后卻斜陽,杏花零落香。無言勻睡臉,枕上屏山掩。時節(jié)欲黃昏,無憀獨倚門。
秦觀是北宋時期的人,而溫庭筠是晚唐人,這兩首詞里都有“雨后”“斜陽”“杏花”這樣的意象,很有借鑒的味道,而從時間上看,顯然是秦少游模仿了溫庭筠。事實也是如此,王國維《人間詞話附錄》說:“溫飛卿《菩薩蠻》‘雨后卻斜陽,杏花零落香’,少游之‘雨余芳草斜陽,杏花零落燕泥香’,雖自此脫胎,而實有出藍之妙”。
可見,王國維先生是贊同模仿一說的。
2.借鑒特定“情節(jié)”
這種方法在小說等文學創(chuàng)作中很常見。比如,神話學家坎貝爾(JosephCampbell)在比較了人類各個文明的神話故事,如英國古代史詩《貝奧武甫》、兩河流域古代史詩《吉爾伽美什》《荷馬史詩》《亞瑟王傳奇》、印第安人的神話、各宗教經(jīng)典以及當代小說后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個統(tǒng)一的神話模式——“英雄之旅”。他在《千面英雄》一書中,把這種“英雄之旅”歸納成三個階段:第一個階段是啟程,英雄從平凡的世俗世界離開。第二個階段是啟蒙,英雄在一個超自然的世界中冒險并獲得成長。第三個階段是歸來,英雄完成冒險使命后,帶著拯救世界的方法回歸平凡世界,并造福大眾。從某種意義上講,這些人類文明的故事,可以說都是某種“既定情節(jié)”“既定規(guī)律”的重復,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的模仿。到現(xiàn)在,這個“英雄之旅”的既定模型對好萊塢影響巨大,無數(shù)編劇和導演受到這它的啟發(fā),創(chuàng)作了很多佳作,如《蜘蛛俠》《超人》等等,雖然這些作品講的是不同故事,卻似乎都在模仿著一個似曾相識的“情節(jié)”。
據(jù)有的學者研究,法國作家巴爾扎克的《高老頭》就是在借鑒的基礎上創(chuàng)作完成的,有證據(jù)表明,《高老頭》與莎士比亞《李爾王》里的父女關系的情節(jié)非常相似,有模仿的痕跡。
這種模仿現(xiàn)象,在我國文學作出中也是存在的。別的不說,就說“四大名著”。嚴格地講,這四部作品皆非“原創(chuàng)”,而是作者充分借鑒相關史料、傳奇故事、民間傳說的情節(jié),通過藝術加工改造而成,本質(zhì)上,也算是模仿。研究表明,曹雪芹在創(chuàng)作《紅樓夢》時,可能借鑒了《金瓶梅》家庭興衰的故事情節(jié)。吳承恩創(chuàng)作《西游記》時,可能借鑒了印度史詩《羅摩衍那》中神猴哈奴曼火燒楞伽宮、盜仙草,幫助羅摩征服強敵,救出妻子的故事情節(jié)。不僅在文學作品中可以借鑒情節(jié)和情景,公文中也可以。
仔細想想,其實公文結構里承轉(zhuǎn)合間節(jié)奏上的變化,就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情節(jié),問題的發(fā)生環(huán)境、背景描述也可看作是一種特殊意義上的情景,而數(shù)據(jù)、事例,則可以看成是表演的主角。因此,公文寫作里對主題的模仿,是很常見的。比如,在講話稿的起草中,經(jīng)常要遵循“是什么-為什么-怎么辦”的認知規(guī)律,遵循“提出問題-分析問題-解決問題”的表述規(guī)律;在總結性文稿中,通常要按“干了什么—效果如何—問題在哪里-如何改進”這樣的“情節(jié)”來擺布內(nèi)容,本質(zhì)上,也是對某種公文“特定情節(jié)”的模仿。
二、借風駛船:模仿風格特點
所謂借風駛船,就是學習借鑒別人文章的風格特點,然后融匯貫通,塑造出自己的寫作風格。但凡文章皆有風格,就像人都有性格一樣。著名文論家周振甫先生在《文學風格例話》一書中將風格分為文體風格、作品風格、作家風格、流派風格、時代風格、地域風格以及民族風格七種風格。筆者這里強調(diào)的借風使船,主要指文體風格和作家個人風格。
1.模仿文體本身風格
學習寫作,通常會從文體風格開始學起,因為任何文章都有自己的性格特點,你只有把握了這種特點,才算是入了行,要不,寫出來東西會讓人家覺得“沒那個樣兒”。自古以來,我國文學評論里,都很重視文體風格的分類。比如,曹丕《典論·論文》說:“蓋奏議宜雅,書論宜理,名誄尚實,詩賦欲麗”。劉勰《文心雕龍·體性》講了八種風格:“則數(shù)窮八體∶一曰典雅,二曰遠奧,三曰精約,四曰顯附,五曰繁縟,六曰壯麗,七曰新奇,八曰輕靡。典雅者,熔式經(jīng)誥,方軌儒門者也;遠奧者,馥采曲文,經(jīng)理玄宗者也;精約者,核字省句,剖析毫厘者也;顯附者,辭直義暢,切理厭心者也;繁縟者,博喻釀采,煒燁枝派者也;壯麗者,高論宏裁,卓爍異采者也;新奇者,擯古競今,危側(cè)趣詭者也;輕靡者,浮文弱植,縹緲附俗者也。故雅與奇反,奧與顯殊,繁與約舛,壯與輕乖,文辭根葉,苑囿其中矣?!敝苷窀ο壬凇段恼吕挕分兄v了十四種風格。
公文也是有風格的,這種風格體現(xiàn)在不同的文種上。按《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》規(guī)定,公文有十五種,這還不包括講話稿、匯報材料、署名文章等事務性公文,這些文種都有不同風格特征。它們不同于一般文學作品,體例規(guī)范,語言平實、準確,風格嚴肅、莊重,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強,模仿時務必注意。
2.模仿作家個人風格
文章的風格和人的風格是息息相關的,從某種意義上講,文章風格就是人的風格的投射,文章的風格反映作者的個性特征、價值傾向。
自古以來,我國就有“文如其人”的說法。如蘇軾在《答張文潛書》:“子由之文實勝仆,而世俗不知,乃以為不如;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,其文如其為人。”由于人與人的差異性,每個作者都有其獨特的個性特征、價值追求,從而也會形成獨特的語言表述方式。這種表述方式一但被人普遍認同,便會凝固下來,形成流派,被人傳承。
這樣的流派,在中國文學史上大量存在,如唐代詩壇上以王維、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和以高適、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,宋代詞壇上的婉約派和豪放派,近現(xiàn)代文學史上專寫才子佳人的鴛鴦蝴蝶派等。而流派內(nèi)的風格傳承,本質(zhì)上就是對前人風格的模仿。
比如,鐘嶸在《詩品》中認為,歷史上許多文學家都直接繼承了前人風格,如陸機、謝靈運“其源出于陳思”,顏延年“其源出于陸機”,左思詩出于劉楨,陶潛詩“又協(xié)左思風力”等等。
據(jù)《宋史·蘇洵傳》記載,北宋嘉佑年間,歐陽修反對浮糜雕琢和怪癖晦澀的太學體,倡導簡而有法和流暢自然的新文風,他將蘇洵父子三人二十多篇文章刊印出來,天下士子競相學習借鑒蘇氏父子的風格。
最近這些年,《甄嬛傳》《神探狄仁杰》等電視劇播出后,在網(wǎng)絡上開始出現(xiàn)“元芳體”“甄嬛體”等于語體風格,諸如“本宮”“小主”“臣妾做不到啊!”“元芳,你怎么看?”這樣的詞頻繁出現(xiàn)在各類文章中,底層邏輯也是模仿。
現(xiàn)代公文也強調(diào)風格的傳承?,F(xiàn)在搞文字工作的人時常會談到毛澤東的《反對黨八股》一文,以及曾風靡一時的老三篇:《紀念白求恩》《為人民服務》《愚公移山》,這些文章充分反映了毛澤東的文風,我們現(xiàn)在推崇寫“短實新”的文章,本質(zhì)上就是對這種風格的傳承,對這種風格的模仿和借鑒。
三、借石攻玉:模仿方法技巧
說到借石攻玉,讓我想到《詩經(jīng)·小雅·鶴鳴》里的幾個句子:
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野。魚潛在淵,或在于渚。樂彼之園,爰有樹檀,其下維萚。他山之石,可以為錯。
鶴鳴于九皋,聲聞于天。魚在于渚,或潛在淵。樂彼之園,爰有樹檀,其下維谷。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。
意思是說,別的山上的石頭可以作為礪石,用來磨玉器。后喻指他人的做法或意見能夠幫助自己改正錯誤缺點或提。從本質(zhì)上講,他山之石,就是一種可以模仿借鑒的方法技巧。筆者所謂借石攻玉,就是指借鑒別人的筆法、技巧、經(jīng)驗,為我所用。借石攻玉,可從三個方面來借鑒,循序漸進。
1.借鑒“規(guī)范之石”
應用文是一種規(guī)范性極強的文稿。人們常說公文是“戴著鐐銬跳舞”,所謂“鐐銬”,其實講的就是規(guī)范性。我們通常說:“像不像,三分樣”,在黨政機關寫公文的人都知道,看一篇文稿的質(zhì)量,一般是先看他的格式版面,如果連基本格式都不規(guī)范的文稿,實在難說是高質(zhì)量的文稿。但凡高水準的稿子,外表一定是“彬彬有禮”的,美觀大方有講究、井然有序不茍且。
如何才能規(guī)范呢?對于初學者而言,一方面,建議好好學習《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》和《黨政機關公文格式》里規(guī)定的公文格式、行文規(guī)則、擬制要求乃至語體規(guī)范。另一方面,也建議找一些公認的優(yōu)秀公文來學習,“依樣畫葫蘆”,對照著高手的“姿勢”來練習。尤其對紅頭文件來說,這一招非常管用。只要不嫌麻煩,反復研究范文、臨摹范文,有空也找不同的文件來作比較,有量的積累,一定能掌握寫作要領。
2.借鑒“技巧之石”
若把寫作的規(guī)范比喻為“鐐銬”的話,方法技巧就是舞蹈技藝了。規(guī)范是“規(guī)定動作”,是“必須如此”,而方法技巧則是“自選動作”,是“可以如此”。你要知道,對于寫作這曲“文字之舞”,即便是每支舞蹈都戴著“鐐銬”,然而每支舞曲都有獨特的舞步,有的節(jié)奏明快、有的緩慢,有的開放、有的含蓄。比如,語言表述上,有的稿子善用直筆,開門見山、一針見血,而有的稿子善用曲筆,委婉含蓄、迂回曲折,各有各的妙處。修辭方法上,有的喜歡用比喻,形象生動、深入淺出,有的喜歡用排比,鋪陳疊加、恣肆汪洋、氣勢如虹。
初學寫作的同志,不僅要善于借鑒格式這樣的“外在技巧”,也要善于培養(yǎng)內(nèi)行眼光,洞察其“內(nèi)在門道”,大膽借鑒過來。
即便是魯迅先生這樣的寫作大家,照樣有借鑒的“前科”。他最善用曲折含蓄的語言,暗含褒貶、點評人事,殊不知,這種手法原是史家寫史的手法,叫“春秋筆法”,他這種表述方法,誰說不是一種模仿借鑒呢?他的《狂人日記》是中國第一部白話文小說,其實這部作品也是借鑒的結果。俄國批判現(xiàn)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果戈理的小說《狂人日記》,相信也有很多人讀過。對比一下,不難看出,魯迅先生的作品從象征意義到文章結構,都有模仿果戈理作品的痕跡。魯迅先生自己也承認,他的這篇作品是受到了果戈理同名作品的影響!看一看結尾吧,魯迅說:“救救孩子!”果戈理呢,他的話要多一些:“媽媽,救救你可憐的孩子吧,把你的眼淚滴在他患病的腦袋上!”,另外,他們都運用了“以狗喻人”的手法。
另外,沈從文有部小說叫《老實人》,其實更出名的《老實人》出自法國的伏爾泰之手;王小波有部《變形記》,當然,最了不起的《變形記》出自偉大的不朽的卡夫卡之手。很多寫作大家,其實都是“超級模仿秀”。
3.借鑒“規(guī)律之石”
規(guī)律是文稿寫作的底層邏輯,是文稿寫作中的基本方法。借鑒寫作規(guī)律、底層邏輯,是這種模仿的最高境界。寫作規(guī)律,對于文章而言,是門道中的門道。筆者建議,寫作的終極目標,就是在于把握規(guī)律,實事求是。
什么是規(guī)律?筆者以為,應該包括三個方面。一種是思考的規(guī)律,一種是表述的規(guī)律,另外就是事物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。比如分析問題時,一般會思考“是什么、為什么、怎么辦”三個問題,這是思考規(guī)律。在寫議論文時,通常按“提出問題-分析問題-解決問題”的順序展開,這是表述的規(guī)律。另外,你所表述的事物,都有其產(chǎn)生、演變、衰亡的過程,這是事物發(fā)展的規(guī)律。寫作必須符合這些規(guī)律,否則就會流于形式,難以如實反映事物。
比如,毛澤東《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》一文,開頭一句“誰是我們的敵人?誰是我們的朋友?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?!睂嵸|(zhì)就是提出問題,第二段以“中國社會各階級的情況是怎樣的呢?”發(fā)問,隨之用大量筆墨來分析問題,最后一段,提出對待不同階級的策略算是解決問題,這就遵循了表述的基本規(guī)律。問題是,規(guī)律一般藏得很深,不易發(fā)現(xiàn),怎么辦?途徑只有一個,那就是分析。每學一篇好稿子,就把自己當成寫作者,設身處地地想一想,別人為什么如此布局?為什么如此鋪排內(nèi)容?有什么規(guī)律可循?只要多分析,一定會發(fā)現(xiàn)其中“門道”。
四、借瓶裝酒:模仿篇章結構
所謂借瓶裝酒,就是借鑒別人文章的結構,在整體上模仿套用,局部上偷梁換柱,取得脫胎換骨之效。
借瓶裝酒,可從整體和局部兩方面模仿。
1.模仿整體結構
所謂整體結構,是指一篇文章的總體結構,如開頭、論證和結尾。這種模仿“姿勢”自古就有。西漢歷史學家司馬遷通過《史記》一書開辟了以“本紀”“世家”“列傳”“書”“表”為主體的紀傳體史書體例。東漢時期,班固將“書”改為“志”,取消了“世家”并入“傳”,同樣寫就了偉大的史學典籍——《漢書》,這是對“體例結構”的模仿。唐代以后,我國文學史上出現(xiàn)了“詞”這種藝術形式。我們知道,詞有非常規(guī)范的體例,每一種詞牌都有固定的詞調(diào)、語句、格式,為了符合這樣的體例,一般把寫詞稱作“填詞”,所謂“填”就是按照一定的“套路”進行模仿,借前人的瓶,裝自己的酒。明清以后的科舉考試,考生答卷必須按“八股文”的范式來。一篇文章必須用破題、承題、起講、入題、起股、中股、后股、束股的節(jié)奏來布局,“套路”很明顯。寫這樣的文章,何嘗不是模仿呢?
現(xiàn)代公文的結構性、規(guī)范性也很強,每一種文種都有自己的結構特點。比如,一篇調(diào)研報告不外乎基本情況、存在問題、原因和對策。一篇工作總結,不外乎干了什么、效果如何、差距在哪里、今后如何改進。一個請示,不外乎事由、請求事項,凡此種種。初學寫作,不會寫不要急,只要善于模仿借鑒好文章,“依樣畫葫蘆”,很快就能上手,即便是“寫場”老手,也需要通過借鑒來激發(fā)靈感。
舉個我們模仿的實例來說。2018年底,中央召開了民營企業(yè)座談會,各地相繼召開座談會,我們省還組織了一期全省民營企業(yè)家能力提升培訓班,由于我們廳正好是全省民營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主管部門,組辦方邀請廳領導去講課。接到這個任務后,我們與業(yè)務處室立馬著手起草講課提綱。在構思階段,反復嘗試都不滿意,要么太過保守呆板,缺乏新觀點、新認識;要么思維過于跳躍,怕領導接受不了。如此反復折騰了多次,最后還是一篇兄弟省區(qū)領導的講話打開了我們的腦洞。于是我們決定,“偷個懶”,來個借瓶裝酒、借殼上市。我們參照的這篇稿子結構如下:
在全省民營企業(yè)座談會上的講話
×××
一、對民營經(jīng)濟怎么看——民營經(jīng)濟對山東發(fā)展功不可沒,地位不容置疑,作用不可替代
看過去,民營經(jīng)濟成就卓著。
看現(xiàn)在,民營經(jīng)濟機遇難得。
看將來,民營經(jīng)濟大有可為。